黄勇在中国铁建智慧建造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
黄勇校友,中共党员,1983年出生于湖北孝感,2006年毕业于学校beat365亚洲版官网岩土工程专业。
现任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川藏铁路指挥部副指挥长、地路院副院长、地质科研队副队长、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兼职导师,正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土木工程师、国家铁路局专家、中国铁建川藏铁路专家组成员。
作为川藏铁路副总设计师、地质专业负责人,率领团队创造了多个国际国内行业记录,为工程设计提供全方位基础技术支撑,保证了全线可研的批复和开工建设。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长期驻守现场,全面分析研究沿线地质条件,带领年轻技术团队深化研究控制性段落的重大地质问题,最大程度优化线路方案,高质量完成近百次技术论证与专业汇报,为方案稳定、可研批复奠定了基础。在勘察设计阶段,面对极为复杂多样的世界级地质难题,率队1200个日夜持续奋战,带领年轻技术团队翻山越岭,从极端环境中获取宝贵的第一手基础数据,多角度分析、全方位论证,为工程设计提供基础技术支撑。在开工建设阶段,依然长期驻扎施工现场第一线,克服高寒缺氧、啃下技术“硬骨头”,对重大地质风险点现场“蹲点”,为安全施工保驾护航,用实际行动助力川藏铁路努力实现安全工程、绿色工程、创新工程、精品工程。
黄勇在2021年“西藏工匠”命名发布会现场
自2006年工作以来,黄勇先后主持或负责川藏铁路、银西高铁、西安地铁、成都地铁、西安机场城际、吴忠中卫城际、中巴铁路、黄大铁路等近十余项国家重大工程的勘察及科研攻关工作;负责、参研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10项,编写规范3部,发表论文15篇,获“全国优秀勘察一等奖”、“西藏自治区科技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技术类奖励19项,先后荣获中华全国火车头奖章、西藏自治区西藏工匠、陕西省和中国铁建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川藏铁路三保之星、成都地铁设计先进个人、铁一院优秀青年工程师等荣誉称号。
着眼“天空地”,攻克勘察难题
川藏铁路作为世界级工程、国家战略工程,复杂度之高、挑战性之大、关注度之高,对最基础、最重要的地质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川藏铁路被院士专家称为“世界上最难修建的铁路”,其“难”首先体现在地质勘察之难,高原勘察自然条件恶劣、地质环境复杂、基础资料匮乏,采用传统勘察手段难度大、效率差、精度低、深度浅且盲区多。
面临显著的地形高差、极端气候、强烈的板块运动以及极其发育的地质灾害等极端地质环境,黄勇率领团队创新构建了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体系,其中包括构建了适用于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线状工程天空地综合勘察技术体系,首创了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天空地多源勘察技术融合方案,实现了藏东南面线点一体化交通安全廊道构建、地表地质灾害精确判识、长大深埋地下工程立体化勘察;创建了广区域、高效率、高精度的地质灾害判识技术,实现了极复杂高原艰险山区地质灾害的大范围精准判识,形成了高植被覆盖区隐蔽性地质灾害识别技术,实现了高位崩塌地质灾害隐患快速判识,联合长时序InSAR与高精度GPS进行了区域重大活动断裂变形监测。
“天空地”一体化综合勘察技术体系首次在铁路勘察全面应用,助力川藏铁路的勘察技术水平跃升至国际尖端水平,在宏大的“全景式”勘探,立体化“建模”的背后,凝聚了奔波的足迹和集体的智慧,驻守高原28个月,沿途累计往返高差达80km,每个精确数据、每项技术突破,都源自他身先士卒的艰辛探索。
黄勇及其团队成功解决了川藏铁路勘察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并首创了极复杂高原艰险地区天空地多源勘察技术融合方案等多项国际领先的创新成果,将青藏高原线状工程勘察效率提高300%,实现了川藏铁路100%勘察覆盖,为川藏铁路规划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苦研“构造结”,成就川藏之美
喜马拉雅东构造结的区域稳定性一直是困扰川藏铁路选线的重大科学难题。自2018年川藏铁路勘察设计工作启动以来,黄勇便带领团队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开展并完成了“川藏铁路喜马拉雅(南迦巴瓦)东构造结稳定性及地质选线研究专题”、“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与嘉黎断裂带对易贡隧道工程建设运营的影响评价报告”、“川藏铁路拉月隧道高温热害特征与地质选线”等10余项专项研究,带领团队开展了强烈板块挤压复杂构造区活动断裂、地应力、地热、山地灾害等地质风险的分布特征、危害程度、工程效应等方面的研究,根据工程类比、模拟分析、风险预测,对地壳稳定性、山地灾害、地热、岩性岩组等主控地质因素进行分级,构建了交通廊道安全稳定性的评估方法和分区标准,建立了基于工程安全稳定性的地质综合选线原则。开创性破解了昌林段地质选线世界级科学难题,累计优化线路方案达300km,节约工程投资数十亿元,最终确定了全线地质最复杂段落—波密至通麦段线路方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采纳。
黄勇和同事现场研究隧道方案
该技术方法成功运用于川藏铁路的线路方案研究,解决了极复杂构造山区地质选线难题,工程投资节省数十亿元,在保证工程风险可控、工程方案可行的同时,使得线路合理途径通麦、鲁朗等世界级景观区,成就了川藏之美。
把脉“长隧道”,创造中国之最
川藏铁路全段新建特长隧道多,其中包括中国第一长隧易贡隧道、中国铁路埋深最大的拉月隧道。面临深埋长达隧道建设的各项难题,黄勇带领团队开展深埋隧道岩爆与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等深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依托川藏铁路、引汉济渭、兰渝铁路、西成高铁等重大工程勘察设计与施工经验,发展了复杂构造背景下(缝合带、活动构造与地震发育区等)山区铁路的隧道高地应力岩爆与软岩大变形、高地温等深部地质灾害的评估方法与防治对策,并牵头完成易贡隧道(世界第一高原交通长隧)、色季拉山隧道(亚洲第一TBM铁路长隧),以及拉月隧道(国内埋深最大的铁路隧道)等超长深埋隧道勘察、方案论证、优化。
该技术方法成功运用与国内埋深最大的铁路隧道拉月隧道设计方案研究中,通过系列对策隧道最高温降低超20℃,大大降低了隧道高温热害风险及工程影响,确保工程施工的可实施性的同时,工程投资节省约5000万元,助力川藏铁路隧道工程创造多项“中国之最”。
黄勇除了将自己的知识才干挥洒在川藏铁路上,还先后负责成都地铁、西安地铁、银西高铁、西安机场城际、吴中城际、中巴铁路、黄大铁路等十余项国家重大工程勘察和科研攻关工作,成长为铁路领域的青年地质专家。
其中,他针对银西高铁湿陷性极强的深厚黄土、多期多次的巨型滑坡及连线连片大面积采空区,系统查明沿线不良地质分布特征及规律,开展大面积减灾选线工作,提出陇西黄土高原沟壑梁峁区综合地质选线原则,助力破解银西高铁通过“天下黄土第一塬”的技术难题,为前期方案的稳定和开工建设奠定了基础;针对成都地铁国内首穿冰水沉积层难题,首次开展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力联系的定量评价、冰水沉积物特性研究,成功解决了长大段落穿越冰水沉积层、河流、湖泊等重大地质问题,推动实现成都地铁首穿冰水沉积层等技术难题,为成都地铁5号线的顺利开通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黄勇校友作为川藏铁路地质青年人的领军者,充分发扬工匠人带徒传技的精神,先后培养出全国青年岗位能手标兵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院优秀青年工程师2名,院青年岗位能手1名。
他相信,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将坚持在青藏高原上继续散发着地大人的光和热。
(文字由李芷怡根据《拉萨日报》“2021年度‘西藏工匠’黄勇:匠心筑川藏,精品献高原”及黄勇本人提供资料整理)